(接上一篇)硫化后则无泡孔产生;若发泡剂在热硫化前期
(AB段)分解(曲线2),由于胶料已开始交联,橡胶料的黏度上升,但仍较低, 泡孔孔壁较弱易破裂,形成开孔结构;如果在热硫化中期(BC段)发泡(曲线3),由于胶料已有适当的硫化,黏度较髙,孔壁较强不易破裂,有较多的闭孔结构生成;在热硫化的后期(CD段)发泡(曲线4),胶料已大部分交联,黏度很高,发泡剂分解产生的气体扩散困难,被交联网束缚住形成闭孔结构且泡孔较小;若在D点或D点以后阶段发泡(曲线5),这时橡胶料已全部交联,黏度太高, 不能发泡。
要实现两者的匹配,做出更好的橡胶制品,选择发泡剂品种和胶料硫化体系是关键。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硫化温度选择分解温度与之相适应的发泡剂,然后再根据发泡剂在该硫化温度下的分解速度来调整胶料硫化速度,如采用迟效性促进剂和其他促进剂并用硫化体系,可采用调整促进剂的用量来调节硫化速度;二是在硫化体系确定的情况下,根据硫化速度选择发泡剂品种及合适的粒径。发泡剂的粒径也是决定发泡剂分解速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粒径减小,粒子的比表面积增大,热传导效率提高,分解速度加快,因此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泡剂粒径来调节发泡剂的分解速度与胶料硫化速度之间的平衡。此外,严格控制发泡剂的粒径分布是获得均勾泡孔的关键。发泡剂AC的平均粒径在2〜15fnn之间,不同粒径范围的发泡剂AC。
上一条:橡胶的发泡原理及影响因素一
下一条:暂时没有!